心脑血管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再加上阿司匹林口服方便、价格便宜,所以目前很多中老年人常规服用阿司匹林治疗,几乎成为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最常用药物。
但是,美国心脏协会日前发布的声明显示: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增加颅内出血与胃肠道出血的风险,因此在确定是否应用阿司匹林时,需要认真评估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权衡其心血管获益与出血性并发症的风险。
可将患者应用阿司匹林一级预防分成高、中、低3个风险档次,即10年内心血管风险超过10%,10年内心血管风险在5%~10%之间,以及10年内心血管风险低于5%。严格筛选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充分评估获益与风险比,并依据整体心血管风险评估推荐使用阿司匹林是一级预防取得疗效的关键。
高危人群:疗效肯定,明确推荐
对于既往无心血管病史但心血管危险水平增高(10年内心血管风险超过10%)的成年人,若其不存在出血性并发症的高危因素(既往有胃肠道出血史或消化性溃疡病史,或正在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或华法林等增加出血风险的药物),服用小剂量(75~毫克/天)进行一级预防是合理的。
所谓心血管危险水平增高者包括大部分50岁以上的男性或60岁以上的女性,且伴有至少1项其他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血脂紊乱、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蛋白尿)者。
中危人群:权衡获益与风险后可考虑使用
在获取更多新证据之前,可以考虑为中度心血管风险的人群(即50岁以下的男性或60岁以下的女性且伴有1项或多项危险因素,或不伴有其他危险因素的50岁以上的男性和60岁以上的女性,10年内心血管风险5%~10%)建议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75~毫克/天)预防心血管事件。
低危人群:不宜常规应用
心血管危险水平较低,即50岁以下的男性或60岁以下的女性且无其他主要危险因素,10年内心血管风险低于5%的人群,不建议常规应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事件,此类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后发生出血性并发症的潜在风险可能超过其心血管获益。
阿司匹林的8个不宜
1.合并胃肠疾病的“糖友”慎用
阿司匹林有抑制前列腺素的作用,后者有减少胃酸分泌和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因此,阿司匹林可引起较强的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及厌食等,从而可加重或诱发胃肠道溃疡,引起胃出血。胃部有问题又确实需要服用阿司匹林的,一般需要配合吃一些保护胃黏膜的药物。饮酒后不宜服用,因为会加剧胃黏膜屏障损伤,从而导致胃出血。
2.外科手术、拔牙、肝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
阿司匹林能竞争性对抗维生素k,抑制肝脏凝血酶原形成,引起出血,故肝功能不全、凝血酶原合成功能低下者慎用,维生素k缺乏者和血友病患者禁用。手术前一周应停用,避免凝血功能障碍,造成出血不止。
3.哮喘患者禁用
阿司匹林可抑制参与支气管扩张作用的前列腺素的合成,引起支气管痉挛,发生阿司匹林哮喘,故合并哮喘的病人禁用阿司匹林。
4.对阿司匹林过敏者禁用
少数人服用阿司匹林后会诱发皮疹或血管神经性浮肿,出现过敏性休克。
5.与某些药物不宜联合使用
阿司匹林与氨茶碱性药物合用,可以降低疗效;与维生素b1同服,会增加胃肠道反应;与抗凝药双香豆素合用,易致出血;与降糖药d同用,易致低血糖反应;与肾上腺皮质激素合用,易诱发溃疡;与甲氨蝶呤同用,可增强其毒性;与速尿同用,容易造成水杨酸中毒;与糖皮质激素、消炎痛、保泰松等药物合用,可对消化系统产生更强的刺激作用。
6.缺铁性贫血者不宜服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在体内的分解产物能阻碍铁的吸收,故缺铁性贫血病人不宜服用。
7.21岁以下人群禁服阿司匹林
年龄在21岁以下的患者不推荐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因为在这部分人群中使用阿司匹林会增加瑞氏综合征的危险(一种少见的儿童疾病,在水痘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之后发生)。
8.不可长期用,亦不可突然停药
如非医嘱,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否则可引起中毒,出现头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和视力减退,严重者会导致酸碱平衡失调、精神错乱、昏迷,甚至危及生命。该药长期口服时不得随便停药,如需停药应逐渐减量,这一过程约需2~3个月,如突然停药,有诱发血栓的危险。
低龄人群:仍应考虑使用
具体如何使用阿司匹林需要综合个体化心血管风险评估,也就是说,如果整体心血管风险增加,不必拘泥于年龄的限制,对于男性<50岁或女性<60岁的低龄人群,但合并任何一种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血脂紊乱、早发冠心病家族史、蛋白尿)者,应考虑应用小剂量(75~毫克/天)阿司匹林。因此,年龄只是众多危险因素中较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并非唯一考虑。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精彩请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angxiaohuaxing.com/xkybx/8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