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抗消化性溃疡药 > 消化性溃疡表现 > 正文 > 正文

从炎症性肠病发生机制,谈抗整合素生物制

  • 来源:本站原创
  • 时间:2021/7/27 10:19:20
北京手足癣主治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833415.html

抗-整合素药物的研发问世,使我们看到了IBD的治疗告别全身性免疫功能抑制的希望,真正意义上开始进入了基于IBD发病机制进行药物精准治疗的新时代。

1剖析IBD炎症反应的生物学过程

炎症性肠病(IBD)的本质,是一种免疫异常所导致的肠道炎症疾病。如果要治疗IBD,首先需要清楚地了解肠道炎症是如何发生的,然后才能针对炎症发生各个关键点,给予相对应的治疗。

人体的炎症反应,本质上是一种抵御外来异物的防御机制。当外来的异物(如病毒、细菌或其它抗原)侵入到体内之后,首先会被免疫系统所识别,之后会启动免疫和炎症信号,招募大量的淋巴细胞、炎症细胞聚集在局部,消灭和清除外来异物,表现为局部的炎症反应。完成任务之后,免疫细胞会离开发炎的部位,发炎的部位会恢复正常。

这是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保护着我们的健康,总体来说包括以下的几个关键阶段:

异物识别→激活免疫反应→招募淋巴细胞聚集→清除/消灭异物→炎症消退。

IBD的特点是在胃肠道表现出异常的免疫反应。虽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完全清楚,但治疗IBD的药物,可以有针对性的干预免疫反应的各个关键阶段,从而达到抗炎和抑制免疫反应的作用。

胃肠道表现出异常的免疫反应

2抑制免疫反应:当前IBD治疗药物的主要机制

当前治疗IBD的药物,无论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TNF生物制剂,主要的作用机制都是针对“激活免疫反应”这个阶段,抑制全身性的免疫功能,从而使肠道炎症消退。

毫无疑问,这类全身性免疫抑制药物对IBD是有效的,但伴随着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也带来相当多的问题。

免疫功能是人体抵御外界细菌、病毒等病原体的强有力屏障,接受全身性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自身的免疫功能受到很大程度的削弱,这就使机体暴露于感染的风险之中。

这种感染的风险一方面来自外部的病原体感染,例如环境中的各种细菌、病毒等(这个问题在中国这样的感染大国尤为严重);另一方面也来自于体内潜伏的病原体突然激活,称为“机会性感染”。

此外,人体的免疫功能还担负着监视、识别和清除癌变细胞的作用。目前肿瘤治疗领域最著名的药物进展PD-1靶点,就是针对一种细胞免疫疗法,通过强化免疫细胞识别和杀灭癌细胞的能力,为多种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因此,全身性免疫抑制的另一个结果,就是肿瘤风险的升高。这一点已经在免疫抑制剂和抗-TNF药物的研究中得到了证实[1,2],这两种药物的说明书中也明确警示了某些特定肿瘤的发生风险上升。

实际上,过去几十年来,IBD的治疗一直存在着“免疫功能抑制”和“感染和肿瘤风险”的矛盾,这常常让治疗IBD的医生陷入纠结和两难。

使用药物强力抑制免疫功能,可以使肠道炎症消退,但随之而来又要面临感染和肿瘤风险。

更让人纠结的是,IBD并不能被现有的全身性免疫抑制药物治愈,这就意味着大多数患者可能需要长期使用这类的药物,而这种感染和肿瘤风险会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而不断累加。

从疾病的本质上说,IBD是表现在消化道的免疫功能异常,原本正常的免疫平衡被打破,而且无法自我纠正。

IBD的治疗目的,应该是找回原本的免疫功能平衡,而不是压制全身性免疫功能。所以最好既可以控制肠道的局部炎症,又不影响全身性的免疫功能。

此外,由于IBD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持久战”,因此更需要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尽量将长期累积的用药风险降到最低,尤其是感染和肿瘤的风险。

那么,是不是存在一类既可以控制肠道的局部炎症,又不影响全身性的免疫功能的药物呢?

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从IBD药物研发的早期,无数研发人员一直在努力寻找并优化这样的药物。

3回到炎症发生机制,寻找新的治疗思路

之前说到,人体正常的免疫反应主要包括以下的几个关键阶段:异物识别→激活免疫反应→招募淋巴细胞聚集→清除/消灭异物→炎症消退。

除了针对“激活免疫反应”这个环节之外,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药物研发人员开始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kangxiaohuaxing.com/xkybx/815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任何图片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0 抗消化性溃疡药版权所有



    现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