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与疱疹性咽颊炎
手足口病(HFMD)和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都是7岁以下儿童中最常见的一种典型轻度但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病毒感染,这两种疾病有共同点,也有区别,下面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的区别如下:
第一、疱疹的位置不同。手足口病的出疱疹的位置,常见于嘴唇,手心、手背、屁股和脚趾处等;而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则不会出现在手、足,屁股等处,而是出现在孩子咽喉的位置。
第二、传染的可控性不同。手足口病的传染性更高,覆盖面更广,孩子间更加容易传染;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染程度没有手口病的高。
第三、流口水的程度不一样。疱疹性咽峡炎的孩子,流的口水相对少一些,距离开始发烧的时间,要远一些;手足口病流口水的程度,更加严重一些,而且距离开始发烧的时间要近一些。
第四、处理的方法不一样。疱疹性咽峡炎,可以先观察,适当服用降温药物,其严重程度不及手足口病;而手足口病,则首先要注意与其他患者的隔离,对于降温、药物治疗以及护理方面的要求会更高一些。
第五、危险程度不同。一般而言,疱疹性咽峡炎的危险程度,没有手足口病的高。
下面给大家具体分析一下:
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基本一样,都是通过咳嗽或打喷嚏喷出的呼吸道液体从人与人之间传播,还有个重要的传播途径是“粪—口”传播,当孩子的手接触到了感染的大便,手再接触到嘴巴时,就传播了这种病毒。
所以这些疾病在儿童密集处尤为常见,因为儿童之间接触和“分享”细菌的频率较高,特别是在换尿布或上厕所后没有及时洗手。
潜伏期
手足口病:3-7天
疱疹性咽峡炎:3-6天
说法不一,两者其实差不多,在此期间,孩子会传播病毒,但没有任何生病迹象。
症状对比
手足口病:
病发初期通常会出现发烧、食欲不振、疲倦和喉咙痛;
发烧1-2天后,口腔会出现疼痛的水疱,这些水疱一开始是细小的红点,然后会形成溃疡;
溃疡通常位于舌头、牙肉以及口腔的两腮内侧。手掌、脚掌,甚至臀部或生殖器也会出现红疹;
手足口病的孩子也可能没有任何病征,或只出现皮疹或口腔溃疡等。
疱疹性咽峡炎:
突然的高烧,伴有咽红、食欲不振的情况;
喉咙或口腔中出现细小而疼痛的水疱,包括面颊,舌头和牙龈也可能有;
这些小泡会很快爆开形成溃疡,这些溃疡非常小,宽度只有约2-4毫米,会非常疼痛,导致孩子吞咽困难而拒绝饮食。
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
大部分病症轻微的患者会在7-10天内自愈;
目前并没有药物治疗手足口病,没有证据证明抗病毒药物、中成药、抗生素对治愈此病有效果,反而可能延长病程,加重病情。孩子更需要的是家长的用心照顾和陪伴。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大部分孩子会在一个星期内自愈;
同手足口病,目前也没有针对性的特效药,同样不建议使用抗病毒药物、中成药和抗生素。
面对宝宝得此病,父母可以做什么?
1、保持水分
尽可能地保证宝宝水分充足。
2、帮助退烧和缓解疼痛
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药物可以帮助宝宝退烧、止痛;
针对口腔的溃疡,可以适当使用保护和促进溃疡愈合的药物;
为避免把病毒传染给别人,得了病的孩子应该避免上学或去人群密集处。
3、给宝宝容易吞咽的食物
不要给宝宝咸味、酸味、或辛辣的食物,避免刺激到口腔溃疡,可以给宝宝食用易吞咽和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牛奶、婴儿米粉、婴儿果泥、酸奶、布丁等,饭后要漱口。
如何预防疾病
1、首先就是要注意环境的卫生,保持个人卫生,小孩子更要注意卫生,平时养成良好的规律的卫生习惯,不要咬指甲,舔手,饭前和便后都要洗手、出门回来了要用洗手液或者是肥皂洗手;要勤晒衣被不吃生冷的食物不喝生水。
2、家长要尽量减少带孩子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和公共场所,尽量不要接触患病的儿童,降低感染的机会。
3、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换换空气。幼儿要养成早睡早起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多参加一些运动和户外活动晒太阳。
4、家长朋友要每天早晨起来后就对孩子的皮肤和口腔是否有皮疹现象出现进行检查,观察小孩的体温是否有变化。如果孩子身体发热、有皮疹等症状出现,医院等地就诊,同时对孩子的状态要密切观察。如果孩子出现突然发高烧呼吸困难昏睡或肌肉或身体抽动神志不清等,医院检查诊治。
5、儿童在每日进行晨检后,发现患儿有异常时,家医院进行治疗,治好后才能回到学校继续上课。
6、多吃蔬菜、多运动增强免疫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