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武义一中校友(78届高二8班、78届武义县高考状元)谢恬作为第一完成人负责的“新型稀缺酶资源研发体系创建及其在医药领域应用”项目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谢恬在年荣获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把教育部和杭州师范大学奖励给他的奖金80万元全部捐献给武义一中,以他父亲谢华宝及母亲何若兰名字命名,设立“华宝若兰励志奖学金”,用于奖励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优秀学生,激励母校同学们好好读书,鼓励母校同学们未来从事医学药学等科学技术研究,为实现健康中国服务!
校友简介
谢恬,医学博士,二级教授、研究员、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整合药学院院长、整合肿瘤学研究院院长、中西医整合肿瘤防治中心主任,浙江省榄香烯类抗癌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浙产中药材资源开发与应用浙江省工程实验室主任。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浙江省“”人才导师,杭州市“”第一层次优秀人才。
从事中西医结合、中药天然药物研发、脂质体靶向制剂、制药工程及绿色化学等研究、教学、产业化工作三十多年。研究成果于年获教育部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年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一等奖(第一完成人),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完成人),年获中国优秀发明专利奖,年获吴阶平医药创新奖(浙江省第一位获此殊荣专家),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产业创新奖(浙江省唯一获此奖的专家),年获杭州市科技创新特别贡献奖。
获中国、美国、欧盟发明专利30多项,培养研究生50多位,编撰《现代临床中药学》、《肿瘤科中西药物手册》、《灵芝》、《魏长春临床经验集》、《石斛祛病健身妙用》、《医林翰墨》等著作十多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多篇。
兼任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奖评审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奖评审专家、中国中西医结合科技奖评审专家,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兼科技奖励领导小组成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兼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兼肿瘤分会及中成药分会副主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学会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肿瘤分会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整合医学联盟副理事长,中国整合药学联盟副理事长。
兼任《中国中医药年鉴》、《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等副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英文版)、《中国中药杂志》、《中国肿瘤临床》、《中华现代中医药学杂志》等编委。
项目简介
传统医药化工生产工艺存在高能耗、高污染,反应条件强烈等问题。谢恬团队在研究中发现,只要找到合适的酶学性质优异的酶,就有可能用酶法绿色生产工艺解决制药领域高能耗高污染等问题,从而实现传统医药产业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团队用了大约10年时间,终于发现了一些不错的新酶,并研发出绿色环保、安全且成本较低的酶法绿色生产技术和工艺。
截至目前,该项目创建了包含脂肪酶、酯酶、醛缩酶、糖苷酶等多种新型酶库,构建了酶固定化的新技术,建立了绿色环保的技术和方法生产出了天然番茄红素、天然叶黄素及胡萝卜素等维生素类药物,并且用糖苷酶修饰榄香烯开发新一代治疗脑胶质瘤的抗癌新药。
谢恬团队与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等单位合作在近五年的时间里,成果转化应用后使销售额增加了64亿元,新增利税3亿多元。
这一成果转化应用后,不仅为国民带来了更加廉价的药品,同时也带动了山区村民依靠种植中药材脱贫致富。
以治疗视力疲劳、干眼症和眼睛黄斑退化病的叶黄素为例。以往用化学的方法从菊科植物中提取叶黄素,不仅品质不高,而且造成环境污染。谢恬团队采用酶反应结晶法,使叶黄素提取纯度从原来的80%提升到90%,生产废水却减少90%以上,有机溶剂使用减少60%以上。
谢恬团队和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共同创建的“叶黄素酶法绿色生产工艺”,实现了以万寿菊为原材料,绿色工艺生产高品质叶黄素,产品出口国外。
该成果转化应用后,惠及带动云南、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发展万寿菊种植基地30多万亩,帮助彝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家庭10多万人年增收4.5亿元,树立了中药产业科技扶贫的浙江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我国在世界上叶黄素市场占有率也随之从5%到10%提升到70%左右。同时在叶黄素提炼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上超过了曾经占领市场的国际同行,其制定的标准也成为了国家标准。
母校师生以你为傲